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教研机构  党建园地  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  管理制度  经典文献 
  通知公告
学术讲座通知《开辟马克思主义...
辽东学院第十五届“5•25”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落实 “2021...
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
关于组织教职工体检的通知(5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转发:辽东学院2018-213号:关...
关于印发《辽东学院本科课堂教...
  教学工作
辽宁省第十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大...
“3+1”实践教学让思政课“立”...
马克思主义学院听课看课评课管...
我院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研修活动
2020年春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思...
共克时艰 抗击疫情​----形势与...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School of Marxism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2003年4月辽东学院组建之初的社会科学部,2009年5月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2018年12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教学科研单位,承担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

学院拥有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辽宁省抗美援朝精神研究基地,丹东市抗美援朝精神研究基地,是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专栏”共建单位、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辽宁省“抗美援朝精神”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项目试点联盟单位、辽宁省“抗美援朝出征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牵头单位。

学院现有教师4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5.7%,研究生学历占比91.3%。学院教师获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1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60余项;学院获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及各类省级项目7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辽宁日报》理论版及相关核心刊物等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2项成果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多名教师获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丹东市三八红旗手、丹东“最美人物”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院在辽东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依托抗美援朝出征地区位优势,始终坚持抗美援朝精神建院育人理念,深度挖掘“抗美援朝出征地”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在全国首创“抗美援朝精神+”理念,创设“抗美援朝精神”引导的“一体 两翼 三平台”立体化教学模式,打造“四位一体”思政课堂,构建抗美援朝精神育人体系,建设全国抗美援朝精神理论研究的学术高地、抗美援朝精神育人的教学阵地、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的实践园地,不断擦亮以抗美援朝精神立德树人的底色,切实提升育人成效。

学院开设国内首个《抗美援朝精神》国际慕课,美国、英国等12个国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87所高校,共计53万人学习,入选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独有英雄驱虎豹——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及其时代价值》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理论宣讲报告;《抗美援朝精神——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等2个党课被中组部评为“党课开讲啦”活动精品党课;《重温抗美援朝故事 传承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2个课程入选中组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基因的国家记忆——新时代抗美援朝精神的老兵诠释》获全国一等奖,《赓续抗美援朝精神 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获全国二等奖、最具感染力奖;《抗美援朝精神进高校思政课——“一体、两翼、三平台”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获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院科研教学相关成果多次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的表彰奖励,多次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教育报、工人日报、共产党员网、中国青年报、人民陆军报、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等重要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

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继续以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加强学院建设,充分发挥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作用和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坚守思政课课堂主渠道,积极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走出一条内涵式、特色型、高质量发展的道路。